央廣網北京5月28日消息 “我相信這次兩會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之所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并不是因為這次兩會在一個特殊時期召開,而是會議的內涵非常豐富?!?月2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當晚,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他的最后一篇《老俞政協日記》中寫道。
全國兩會期間,俞敏洪在人民大會堂前(央廣網發,受訪者供圖)
俞敏洪可以說是這次兩會最活躍、最勤奮的委員之一。兩會期間,除了既定的參會和發言討論,他共提交了五份提案,聚焦于農村英語教學問題、5G對于教育的應用問題、防范國際高考移民的問題、民辦學校招生限制的問題、學生教材電子化應用的版權問題等等;寫下了八篇《老俞政協日記》,生動詳實地記錄了每天的所見所感所思。
此外,他還通過網絡平臺與媒體、專家學者、鄉村學生進行了多場連線與對話,探討當前最受關注的教育話題。甚至在閉幕當天還客串了委員記者,拍起了VLOG,過了一把采訪癮。
更值得一提的是,俞敏洪還多次嘗試了即興直播,在直播中,他向網友征集關于民生的意見和建議,很快就收到了上千封郵件。他也精選了其中的一些意見和建議,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為大眾發聲。俞敏洪說,自己很愿意嘗試新的技術和新的傳播,并將之運用于城鄉教育資源打通、政企溝通以及和民眾之間信息溝通。
正如有網友在《老俞政協日記》留言中所說,俞敏洪“讓我們真實、接地氣地了解高大上的政治性會議”、“以往都是從官媒上看兩會,這次是第一次看到個人記錄的兩會,倍感真實”。
為兩會和大眾之間架設一座橋梁,盡量傳遞大眾的呼聲,讓大眾對兩會也有更全面的理解和更強的參與感,這是俞敏洪在履行政協委員職責的同時所希望看到的,也是他在“自媒體”時代的一次新的嘗試。俞敏洪在兩會期間的一些言論和觀點,涉及教育均衡、在線教育、5G、疫情后行業發展等諸多話題。
對于教育的未來,俞敏洪顯然已經進行了很多深入思考。
“在線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但需滿足農村教育實際需求”
俞敏洪認為,線上學習整體而言“一定有助于教育公平”。城鄉學校間的“一塊屏幕”,能讓農村、山區的孩子以非常便捷的方式接觸到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和更豐富的信息。但線上課程要真正產生效果,還需能滿足農村青少年的實際需求。在做這類直播課時,應先對授課地區的孩子進行水平測試,并在授課時實時問答互動,這樣孩子的進步和成長會很快。
“5G將帶來教育革命,5G建設更需要向鄉村教育傾斜”
俞敏洪認為,教育最核心的問題是互動和及時?;咏涣鞯倪^程中,只要有延時就會影響人大腦和思維的即時反應。4G時代以及WiFi時代都有較強的延時性。老師跟學生遠程交流時,會遇到很多障礙,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這種上課形式依然是單向性的。
隨著5G時代到來,老師與學生的交流,無論是通過視頻方式或是未來的立體化、AR或VR方式,可以完全達到同秒狀態,跟面對面幾乎沒有什么差別,這是5G時代能解決的一個最重大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是一場教育的革命。
俞敏洪堅信,未來要解決不同區域間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5G一定是個好手段,這要從5G基礎設施進入學校、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兩個方面著手解決問題。他指出,5G布局的一個特點就是微基站,可以建設很小的基站來輻射一個學校,這樣就會讓教育資源傳輸得更快。5G建設現在不應僅以城市為主,還需要更向鄉村教育傾斜。這件事情只讓運營商去做也是不現實的,需要國家更大力度的支持。
“在線教育平臺更應該注重師生互動功能的研發”
針對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和督促,再加上缺少互動,網課很難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的問題,俞敏洪表示,網課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線教育平臺更應該注重老師與學生間互動功能的研發,通過增加互動頻次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他解釋,第一,家長發現資料和信息的傳輸比原來更加方便?,F在基本都即時性地遞交作業和批改作業,還有老師教學資料的上傳。學生課前、課中、課后作業完成以及反饋的過程半徑大大縮短了;第二,在線教育現在也有很多互動功能,家長發現,這對孩子來說有一個好處,即互動的頻次反而比在地面教育的時候增加了。當然,首先是這個平臺要有互動功能,有些平臺沒有互動功能,就比較麻煩一些。
“不應把在線教育作為純粹互聯網業務來做”
俞敏洪認為,不能把在線教育當作一門純粹的生意來做,尤其不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純粹的互聯網業務來做。因為教育的本質是教學質量和教學產品,關注的是人,光靠營銷和投入,光靠講故事是不會成功的。
他表示,在線教育需要真正關注客戶的核心需求,不僅是簡單地把地面的搬到線上,而要從教學方式、家長關心的問題等來切入。比如孩子上網課時,會不會去打游戲,注意力是否會被網上的其他東西所吸引。所以,在設計教學系統的時候,一定要有對學生注意力、眼神、回答問題效果等進行追蹤和管理,因為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講得再好也是不管用的。
“地面教育與線上教育是互補關系,疫情后將形成較明顯的OMO模式”
俞敏洪認為,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是互補關系,兩者并不會誰取代誰。地面教育的優勢是很明顯的,比如,老師和學生面對面的互動,同學之間的交往,小伙伴們一定是要面對面互相玩耍,一起成長,才能把人格、各種社會品德培養出來。在地面教育的時候,家長也能一心一意地去工作。所以,地面教育是在線教育無法完全取代的。
同時,在線教育也可以替代一些地面教育,比如一些知識點的講解,人工智能技術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跟蹤,跨越時空和學生、家長的聯絡,通過遠程的方式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等。所以,未來它們一定是一種互補關系。
俞敏洪坦言,大部分公立學校以及教育培訓機構其實都沒有考慮到在線模式是對地面教育的補充。疫情之后,民辦教育甚至公立教育,都會形成一種比較明顯的OMO模式。大量的老師已經開始借助線上工具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地面課堂一定會結合在線課堂,以及在線的其他信息流來解決學生的一些學習問題,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地面和線上的結合。
“我國教育板塊大概率會迎來一波市場整合浪潮,將呈現四大方向”
俞敏洪認為,疫情之后,我國的教育板塊大概率會迎來一波市場整合浪潮。沒有強大的資本支持,線上教育系統的小型機構,有可能難以維持。比如現在一些中小機構,由于受疫情的影響,現金流斷流等會導致中小機構關閉或者暫時關閉,這樣學生流就會流向更大的機構。對于大機構來說,只要撐過這次疫情的難關,就會有一個更好的機會。因為中小機構自己研發平臺的難度還很大,所以會迎來一波整合浪潮。有些小機構借助于第三方平臺的力量,最后依然會慢慢地起來。這一批不行,會有新的一批起來,依然會蓬勃發展。
他預測教育行業未來會有四個發展方向。
第一,我國會出現5到10家民間比較大的在線教育公司,收入可能會到50億到100億以上,因為這一次就連縣、鎮、村一級的學生都已經知道互聯網上課的操作步驟,大大降低了在線教育的市場教育成本;
第二,地面學校會繼續存在。地面教育其實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見面交流,在學習、活動以及個人交往能力上都會得到更好的提升,也減輕了很多家長的負擔,所以地面教育公司依然會繼續發展;
第三,教育技術和公立學校的結合。疫情把我國公立學校的智慧校園概念提早至少3到5年。在疫情結束后,大量的公立學校會利用智慧校園系統來提升學校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第四,未來會有更多專業化教育工具和公司出現。疫情期間一些教育類工具的出現,比如,我們用的ZOOM,本來是為了會議而設立,但現在把它變成了一個教學工具,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專業化教學工具,教育工具類、技術支持、內容支持、平臺支持等教育相關的公司也會出現。對于新東方來說,這四條線都會做,因為這都是未來大的發展方向。
“民營企業要度過危機應合理尋求支援,抱團取暖”
對于民營企業如何度過當前的困難時期,俞敏洪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壓縮開支,節約成本,首先要活下來;第二,看疫情期間有什么新的機會,因為任何一個巨變,都是新機會的開始;第三,要充分利用國家各種政策支持,合理尋求支援;第四,要善于抱團取暖,在繁榮時期可以互相競爭,但現在蕭條時期,大家就合起來干。比如,兩個相同產品的公司,是不是可以考慮合并,這樣的話到外面去談生意和爭取更多機會的時候就會更加容易;第五,可以考慮并購,如果你本來是很好的企業,今天確實有點堅持不下去,可以考慮“傍大腿”。
“直播是很好的渠道,短視頻平臺可能不適合正式授課場景”
俞敏洪表示,過去自己都在地面做演講,但是疫情期間直播成為了很好的渠道,他也通過直播做了四五十場講座,通過使用這些平臺也了解了它們的特點,以及用戶群體的行為特征和心理特征?!斑@是一個蠻好玩的事情,因為它跟原來線下做講座的體驗完全不一樣。這樣的平臺我會嘗試下去,而且我覺得這種形式越來越被接受?!?
同時,俞敏洪也認為,短視頻平臺可能不適合正式的授課場景,它們更多是引流型的,你可以把精華的、好玩的、日常的東西,跟大家交流。他也鼓勵新東方的老師和部門利用直播入口和短視頻來盡可能地擴大品牌影響力。“但是,我不會把連續性的課程放上去,這些平臺用戶特點更偏向即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