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Hawton:給孩子種下一顆自控力的種子
澳大利亞心理學家 Michael Hawton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天我聽完演講的感受。早上各位嘉賓探討的一些問題,包括青少年的焦慮,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越來越沒有自信等,這些問題不只在中國才會出現,在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都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我是澳大利亞的一位心理學家,從業已經有30多年,早期我從事與兒童保護法相關的工作,在法院給法官寫關于家庭和兒童心理健康的報告。
跟在場的很多老師一樣,我曾經也是一位老師,所以今天我很榮幸能在這里跟大家分享。我住在澳大利亞最最東邊的一個小島,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小鎮。我經常從這個機場出發去很多地方,給家長和兒童教育專業人士進行授課。我也經常遇到面對孩子不良行為、棘手問題不知所措的家長。兒童有不良行為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在澳大利亞有24%的家長承認說,在面對孩子調皮搗蛋時他們不知道怎樣去面對。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做出一份報告,在東亞國家,每年會為兒童虐待和暴力問題付出2730億澳元約等于500億人民幣,這個代價是很大的。
情緒控制能力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呢?
在20世紀70年代,哈佛大學做過一個棉花糖實驗,帶一些四歲的小朋友進一間桌子上有很多棉花糖的房間,然后告訴他們,如果在我離開房間的15分鐘內沒有吃棉花糖,等我回來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在實驗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很多小孩都沒能抵擋住棉花糖的誘惑,聞一下,悄悄舔一下,或者拿一塊吃。這個實驗在全球很多國家都做過,無論在什么樣的國家,講什么樣的語言,結果都是差不多的。實驗結束后,繼續跟蹤這群孩子直到他們19歲,三分之一能夠等待的孩子,比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在高考分數、人際交往、處理挫折的能力上都做得更好。情緒控制能力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培養的呢?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這是可以教給孩子的。
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
首先,要幫助孩子成熟起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發育,孩子都會成熟起來,可是我們也很想知道,父母在孩子成熟的過程中,能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去控制他們的情緒和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派克寫過一本書叫《少有人走的路》。在書中,他提出了一個關于成熟的定義:成熟就是當發生一件事時,我們能夠根據自身經驗有一個適當的行為與情緒上的反應。
作為家長,我們也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孩子肯定不如我們做得好。在很多情況下,行為有問題的孩子做出的情緒和行動上的反應與事件嚴重性是不匹配的。如果我們用數字1到10來表示一個事件的嚴重性,那么行為有問題的孩子面對一個嚴重程度是4的事件時,他可能會作出程度為8的情緒反應。
育兒的兩大理念
第一種是由外而內。通過獎勵和懲罰來鼓勵和阻止孩子的行為。但如果家長和老師濫用獎勵,就會阻止孩子的成長,對他們的學習能力也會有一定影響。
第二種是由內而外。幫助孩子學會了解情緒,控制情緒,進而學會自我控制。
當我還是個學生的時候,我的導師就非常認真地告訴我,大部分行為有問題的孩子,自控能力都比較差。很多研究報告也指出,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學會識別和追蹤他們的情緒,他們慢慢就會學會自我控制。
我想通過介紹大腦的生理結構來做進一步解釋,我們大腦的后面有一個腦區叫左丘腦,情緒和行動上的反應都是從這個腦區發出來的。在大腦的前部有一個腦區叫前額葉,它就像是一個思維剎車器,幫助我們處理信息、控制情緒、掌握語言。
隨著孩子的發育成長,大腦的發育會越來越成熟。作為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我們能夠為孩子提供很多機會去鍛煉他們的心智,讓他們學會更好地解決問題和掌控情緒。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編輯:郝夢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