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國秀:“問題”孩子是如何產生的——父母自我成長與家庭關系修復
【課程簡介】
"問題"孩子,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類:主動攻擊型、被動攻擊型。前者較多實施風險行為,比如校園暴力、逃學、離家出走、交往損友、搶劫盜竊等。后者較多表現為消極被動、功能低下,比如心理不適、厭學、宅在家里、依賴啃老、精神問題等。作為父母,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孩子的"問題"行為背后的意圖是什么?問題是給誰看的?與我們的家庭有怎樣的關系?
事實上,孩子的"問題"行為是挽救家庭沖突的滅火器。在家庭關系破損之前,孩子往往會挺身而出,以"問題"挽救家庭危機。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孩子,恰恰在于父母如何自我成長,如何協調和修復家庭關系。
《父母的自我成長與家庭關系修復》工作坊讓急于解決問題的家長發現孩子"問題"的緣由和本質,幫助家長從焦慮與不安中振作起來,找到真正的解決之道,從而更好地與孩子溝通、相處,讓家庭生活更加和諧幸福。
【課程內容】
孩子的"問題"可能是哪些家庭沖突導致的
父母自身在家庭中的行為模式和人際關系模式是怎樣的
父母是如何形成既定的關系模式的
父母如何突破現有的模式行為,實現個人成長
父母如何協調和修復家庭關系,繼而解決孩子的"問題"
【課程安排】
【適合人群】
“問題”孩子家長
教育工作者
心理咨詢工作者
社會工作者
其他對子女教育、夫妻關系、心理咨詢、家庭治療感興趣者
【課程人數】
參與者35人、觀察員35人,限70人
參與者:自己愿意參加體驗,覺察自我角色與特質,希望提升和優化父母角色,親子關系的人士。
觀察員:以間接參與和全面觀摩的身份,體驗并覺察別人活動,從中思考親子互動,優化家庭關系的人士。
互動方式:參與者、觀察員從不同維度融入工作坊,均有分享機會;參與者、觀察員、導師三類角色之間皆有互動。
【導師介紹】
田國秀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科研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學校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社會學學會社會建設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第四屆理事
重點研究領域:學校社會問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道德教育、抗逆力理論與應用、離婚家庭青少年研究、心理游戲輔導。
代表作:《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團體心理游戲實用解析》、《兒童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照管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學校師生沖突的成因分析與對策探究:基于微觀政治社會學視角的研究》、《抗逆力研究:應用于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及《我不想要“保護傘”:如何幫助孩子應對風險》等。
(責任編輯:蔡安)